栏目导航
最新新闻
-
暂时没有数据
残疾人居家服务“邻里互助”新模式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有质量
发表时间: 2024-03-01 来源:新闻中心
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因其残疾类别特殊、残疾人程度重,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方面欠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精神压力等各方面的付出,已大大超出一般家庭所承担的义务。应该说,对于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来说,托养和护理的需求同温饱一样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区残疾人康复托养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备,形成了机构托养、社区托养、居家托养等多层次的托养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不同家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需求。但在实践中,同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固原市原州区在“居家托养”服务中,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残疾人的真实的情况和需求,积极探索出“邻里互助”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过上了更有尊严的生活。本期推出原州区在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对全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近年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始终把关心、关爱、关注残疾人这一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去抓,通过落实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津贴、民政救助等民生政策,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生活都得到了切实有效保障。但对于许多重度残疾人来说,仅仅是解决了衣食住方面的基本问题,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心灵上的关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务需求和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比如,彭堡镇闫堡村胡得仓老俩口都是重度残疾,儿子病故,每月有上千元的津补贴,但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弱,整天躺在床上,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靠邻居家的孩子为其代买。闫堡村陈奎肢体残疾,儿子智障,家里3个光棍,居家环境脏乱差,也无法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像这样以老养残、以残养老、父母双残、夫残妻养、妻残夫养、子残父养等现象较为普遍,是制约残疾人家庭脱贫、提高生活品质和有尊严地生活的重要因素。
为切实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原州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村、社区为单位,确定专人以“邻里互助”,“抱团取暖”等方式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探索出了“邻里互助”居家托养服务新模式。一年来,共有3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兄弟姐妹享受到了“有温度的助残服务”,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而且解放了100多人的残疾人家庭劳动力,通过就近或外出打工,实现劳务收入近150万元。
1.摸清底数,做到居家服务精准。2019年,原州区残联把居家托养服务作为为残疾人办实事的民生实事之一,在头营镇泉港村,黄铎堡镇和润村,彭堡镇闫堡村,三营镇安和、团结村五个移民新村率先探索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邻里互助”模式。通过摸底筛查,确定300名残疾人为居家托养服务对象。根据残疾人身体及需求状况,确定了打扫室内外卫生、量血压、心理疏导、理发、按摩、洗脚、购物、做饭等11项服务内容。针对每个残疾人类别、实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同时,残疾人也可随时依据需求选择服务内容,做到居家精准服务。为确保做好居家托养服务工作,始终把服务内容精细化作为确保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在做好室内外卫生清洁的同时,身心健康也作为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三营镇团结村残疾人王志银老两口都是重度残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对此,服务人员就以拉家常的形式做心理疏导,使他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为规范细化服务内容,区残联出台了原州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目录,服务范围四大类 11小项。为服务对象每家张贴一份服务目录,对照开展个性化服务。服务期为一年。每人每年服务费用1000元。对每一项服务费都进行了量化,直至残疾人满意并签字认可,残联验收合格后进行工作经费兑付。彭堡镇闫堡村残疾人赵明永家里脏乱差,经过上门服务后,家庭环境卫生明显改观,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2.购买“专业服务”,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原州区残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具有家政、康复托养等服务方面资质、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确定为承担残疾人居家服务的主体,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明确专业服务机构必须在开展“邻里互助”服务的村就近选聘服务人员。通过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量化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严格服务程序,明确服务成效,实现居家托养服务市场化运作,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精选服务人员,提供精准温馨服务。由村干部推荐,选聘2名精明能干、群众影响好,热心居家服务的年轻女性吸纳为服务人员,经短期综合性培训后,就近就便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实现了居家托养与脱贫攻坚、就业相结合。刚开始实施时,个别年老的回族群众由于受守旧思想的束缚,服务人员上门为其做饭、理发、洗脚之类的服务他们不愿意配合。选聘的服务人员,由于她们长期生活在本村,对残疾人家庭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经过多次沟通交流解释,很快就能被残疾人接受。如三营镇安和村是回族聚集的移民村,回族残疾老人马春花被确定为服务对象后不配合,服务人员撒小花上门为其做认真细致的解释,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帮助其家庭打扫卫生、做饭、洗锅、洗头、洗脚等服务。家里卫生打扫的干净整洁,她高兴地见人就说:“残联确实把我们残疾人当亲人一样看待”。于是,以点带面,该村56名回族残疾人得到了居家服务。积极推行“邻里互助”模式,开展居家服务深受残疾人的欢迎。
4.多措并举,解决居家服务的明显问题。为保证服务不走过场,服务内容有效落实,残疾人满意,区残联工作人员和村干部通过采取不定期入户走访、满意度问卷调查、微信视频连线等举措,切实加强对服务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居家服务微信群,由服务人员将提供服务的现场视频、图片及工作流程在微信群里公布,残联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对提供的服务进行相对有效监督、点评,对服务不到位、质量不高、残疾人不满意等问题,及时予以督促解决。同时,区残联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积极采纳服务人员提出的好建议和合理化意见,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解决服务人员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残疾人满意。
- 上一篇:安徽出台家政服务一致合同文本
- 下一篇:4起网络餐饮典型案例!长沙最新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