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新新闻
-
暂时没有数据
川江蜀水“绿意”涌动
发表时间: 2024-06-21 来源:家庭/单位日常保洁
●全省主要港口均实现雨污分流,经营性港口均落实港口船舶生活垃圾免费接收政策,矿石码头、大型堆场100%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
●长江干线五大类港口岸电配备率达100%,重点水域港口码头岸电基础设施覆盖率93%
●全省新能源船舶数量由2020年的1艘发展到60余艘,预计今年底将超70艘
●在岷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开展绿色生态航道试点,加大使用生态施工工艺
●出台方案全力支持船舶运力及大宗物资中长途运输、“公(铁)转水”、多式联运等运输结构调整
●开行“沪渝直达快线”、“川—鄂—沪”长江快线班轮等,干支联动“通江达海”
6月14日,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四川交通设计院公司,向省港投集团提交了一项关于岷江生态示范航道建设的科研课题,并通过预验收。
无独有偶,长江上游的宜宾港正实施作业车辆“油改电”,纵深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
2021年6月,四川启动“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以下简称“绿航行动”),按下四川水运绿色发展的“加速键”。如今,“绿航行动”已开展三年,川江蜀水,“绿意”奔涌。
6月10日,一艘船停靠在泸州港,大副秦小双和同事熟练地将生活垃圾污水交付。他们连接管道,登录“船E行”APP登记后,按下按钮,船上的污水便沿着管道,被“送”到港口化粪池。
四川首艘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泸碧水1号也没闲着。针对不便上岸的船只,泸碧水1号“上门”收集垃圾、污水,再送到码头集中处置。
这样的场景,在四川已成常态。每天,5艘垃圾接收船在宜宾、泸州、南充水域来回奔忙,接收航行、停泊、作业船只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和油污水,并通过码头进行转岸处理,确保实现辖区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免费、全接收”。
减少面源污染方面,四川全面取缔长江干线、岷江干线、金沙江干线餐饮船,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等流域还在营业的30余艘餐饮船,其生活垃圾污水全部进入城市管网或打包上岸。四川禁止船舶污水直排,主要港口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矿石码头、大型堆场等全部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
对船上产生的污染物,四川则建立接收、转运、处置长效机制。2021年,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导各地积极落实船舶生活垃圾免费接收政策。多部门积极协作,推广运行船舶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手机端为“船E行”),实现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流程监管。“船舶和码头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置一目了然,杜绝了私下乱排的可能性。同时,多部门携手,共同解决处置难、运输难等问题,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80余家港口企业均已推行使用船舶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全省船舶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含油污水的年度转运处置率分别达到 98.83%、99.34%、98.12%,与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61%、8.56%、24.1%。
近几年,四川还加速推广低碳、经济的岸电,重点水域港口码头岸电基础设施覆盖率已达93%。同时,积极推行岸电标准化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标准化岸电全覆盖,届时有望降低三分之二的船舶靠港能耗成本。
新能源船舶的推广进展迅速。四川结合“平安渡运”建设,推动新能源船舶落地。截至目前,成都、自贡、德阳、广元等11个市州均有新能源船舶投入运行,全省新能源船舶数量从2020年的1艘发展到60余艘。
刚刚通过预验收的岷江生态示范航道建设科研课题成果,将应用于岷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在航道整治过程中,项目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增设生态鱼巢砖结构等工艺手段,促进河道水生态修复。
“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活特性,在航道整治过程中,我们遵循‘避让、减缓、补偿’原则,减轻工程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省交通设计院公司副总经理郝岭介绍,在建筑物结构上,创新研发了多种生态型结构型式,比如,利用开孔齿形构建营造出多样水流流态;采用四面开孔的立方体结构,形成多通道镂空型生态鱼巢。
类似的绿色港航建设,四川已有不少尝试。去年11月开工的岷江东风岩航电枢纽,在设计上,船闸上引航道隔流墙采用了装配式技术,可较传统建造方式节省混凝土大约3.7万立方米、节约工程投资约1200万元;已建成投用的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建有仿生态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因原河道鱼类自然通道改变而带来的影响。
位于巴中市化成水库岸边的八一码头,光伏电板整齐地铺设在候船亭屋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这里是当地着力打造的“零碳渡口”。
八一码头年有效光照时数917小时,通过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与储能设备,实现月产电7万度,能充分满足新能源船舶、码头、渡口的日常用电,不用再依靠外部供电。今年底,四川将建成15个以上“零碳渡口”。
“绿航行动”启动后,2022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交通运输厅陆续出台系列方案,明确将“零碳”试点打造作为重要环节,一批“零碳渡运”“近零碳码头”陆续涌现。
“点击这里能够正常的看到港区泊位情况、进出货量,进入系统能直接在线上进行理货、进提箱、翻箱、装卸船等日常作业。”站在满是实时数据的大屏幕前,宜宾港码头公司负责的人介绍,这个“孪生”数据系统,将宜宾港“搬”到了屏幕上,工作人员不用去现场,就可精准、高效地进行有关作业。
这是四川首个5G智慧港口项目——宜宾港5G智慧港口一期工程。工程一标段建成了港口集装箱作业管理系统、集装箱智能闸口系统、港口业务大数据可视化系统3套智能系统,明显降低人力成本,港口作业效率提高30%;二标段于去年12月完成验收,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4吨。
按照目标,到2027年底,宜宾港将建成满足港口主要用电的分布式发电、集中式存储光伏电站和满足经营需要的充电、换电设施设备,主要作业车辆实现用能清洁化、智能化。
年初,四川省港投集团宣布启动建造四川省首批电动新能源货运船舶,先期计划投资近2000万元,建造2艘1100吨增程式电动集散多用途货运船。
“这种货运船航速快、冲滩能力强、能耗低,船型适合嘉陵江航道,载重量大、载箱量多。”省港投集团所属新通道物流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待船建成后,将主要在嘉陵江流域运营“广安—重庆”航线,实现黄金水道的绿色升级。
发展绿色航运是“绿航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2023年,首个省级层面水运扶持政策——《四川省扶持内河水运发展“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出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船舶运力及大宗物资中长途运输、“公(铁)转水”、多式联运等运输结构调整。
“一艘运力5000吨的新船,补助上百万元,可以覆盖两成左右的购置成本了。”不少水运企业主认为,政策支持力度大,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让业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2021年以来,四川港口吞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增速高达40%—50%,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量只有3%,四川水运运力不足,是一大痛点。“水运扶持政策直击痛点,收到了良好效果,从去年9月政策实施至今年6月,全省新增有效运力近20万吨,较2023年全省运力增长10%。”据统计,目前全省千吨级以上载重货船达到349艘,长江干线吨,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明显。
运力加大的同时,从四川驶出的水运货船慢慢的变多、越走越远,和下游港口形成密切互动。
今年1月17日,“川—鄂—沪”长江快线班轮正式开通,全程运输时间缩减5天以上;“沪渝直达快线”从重庆延伸到宜宾港,“宜宾造”汽车通过江海联运出口至中亚;嘉陵江广元至重庆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常态化……长江上游干支联动的航运网络正加速形成。
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转变,提升水运高质量发展。不久前,《四川省水路运输提质倍增行动方案(2024—2028年)》印发,提出发展目标:力争到2028年,四川水路货运量突破1亿吨、水路货物周转量突破600亿吨公里、铁水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长途货运量突破3600万吨、货运船舶运力突破280万吨,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