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九游会:一场“问题车位”的毫厘之争
地下车库中,一声沉闷的磕碰,击碎了李女士对新家的憧憬。自家汽车停入新购置的车位却屡屡“碰壁”,一场因几厘米误差引发的拉锯战在某小区上演。
2022年6月,李女士满怀喜悦地签下了某楼盘的停车位合同,总价20万元。交付完3万元定金,她憧憬着爱车能安稳停放在新家的地下车库。“这车位离电梯近,位置理想,以后回家再也用不着绕路找车位了”。
然而,一年后的2023年9月,当李女士前往交付尾款时,车位情况却与预期不符。车位上方有一组通风管道,使得上下空间稍显局促;车位尾部紧贴着一面背景墙,墙上凸起“欢迎回家”字样。
“我认为我的车位存在使用问题。我将车完全停进车位后,后备箱门因磕到墙面凸起字样和管道而无法完全打开。”李女士说,“我可是第一批购买车位的用户,就为了可以选个好车位,没想到还不如人家后来的。这个尾款,我交不了。”因李女士迟迟未交尾费,开发商将其诉至顺义法院。
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李女士提交微信记录、照片和车库设计规范文本,主张案涉车位已经影响到其实际使用,要求解除合同,退还已付定金并赔偿违约金。开发商公司的律师据理力争,主张车位真实的情况差距微乎其微,不能因为毫厘就推翻整个合同,且李女士超出约定时间逾期支付尾款,应当承担对应的违约金。
“李女士的车位靠近电梯,我们安装尾部墙面装饰是为业主进出车库提供公共指引。李女士不能既想享受出入车库的便利又不愿接受出入口公共指引装饰带来的不便,且李女士可以换向停车,车位还是可使用的。”“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诚信!你们卖车位时,咋不说有管道和凸起字样?这样的车位,凭什么让我交尾款!”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沟通一度陷入僵局。
望着厚厚的卷宗,承办此案的立案庭法官梁栋整理思路后认为,本案审理的第一步,还是应先确认车位的设计标准。
经过细致检索,结合当事人举证,梁栋锁定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车库设计规范》”)。
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眼花缭乱的表格,梁栋积极向住建委、规自委的工作人员请教,经过几天的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本案需要认定的标准。根据《车库设计规范》规定,小型车总长4.8米,总宽1.8米,总高2米。机动车与墙、护栏及其他构筑物间净距,微型车、小型车纵向0.5米,横向0.6米,其中纵向指机动车长度方向,横向指机动车宽度方向,净距指最近距离,当墙、柱外有突出物时,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停车区域净高不应小于2.2米。按照上述规定,案涉车位的最小尺寸应为长5.3米,宽2.4米,高2.2米。
“公平起见,咱们每人一把尺子,都量一量。”梁栋指挥双方拿出自己的工具。经过三方测量,案涉车位地面划线米,符合车位最小尺寸。但根据相关规定,还应去除背景墙字体厚度及管道高度,车位实际尺寸为长5.26米,高2.18米,均低于行业标准。“只差几厘米,影响不大。”开发商代表说道。
为确保案件判决公正、促使当事人信服,梁栋进行了细致的类案检索,并对多起相似案件的案情、争议焦点及判决结果进行仔细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审判小组成员开展深入讨论,逐渐明确了案件判决思路。
经过反复权衡,梁栋认为,案涉车位并不符合车库设计规范的行业标准,也影响到了李女士车辆的正常使用,而且在订立合同时,也没有把背景墙和顶部管道的安排告知李女士,影响到了李女士缔约时的知情权、选择权。然而,车位虽然存在一定瑕疵,但该瑕疵只是造成使用不便,车位的主要使用功能未受影响,并不足以导致合同目的没办法实现。基于此,法院最终判决:合同有效,继续履行;车位瑕疵客观存在,公司需承担违约责任,酌减部分车位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