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ag九游会

ag九游会:甘肃发布“好房子”规划导则: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勾勒高品质居住新图景

来源:ag九游会    发布时间:2025-10-30 02:48:20
九游会ag:

  近日,《甘肃省“好房子”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出台,围绕住区环境、内外交通、配套设施、智慧服务等核心维度,构建起全省“好房子”规划指标引导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党的二十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更精准对接甘肃群众从“有房住”向“住好房”的需求转变,为全省新建住宅划定了“健康、安全、绿色、智慧”的品质底线。

  《导则》适合使用的范围覆盖甘肃省各市(州)、县(区、市)好房子规划工作,扩建、改建住宅项目可参照执行,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精细化规划引导,让住宅在全寿命期内实现“健康舒适、安全耐久、绿色低碳、智慧便捷、服务周全”,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居住目标。

  选址环节,《导则》明确规定住宅不得选在滑坡、泥石流、山洪、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威胁地段,需与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且一定得完成灾害风险评估。同时,选址区域应具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便捷的出行方式。优先选择城市已开发区及邻近区域,提倡旧区改造与低效用地再利用,既保障居住安全,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布局上,摒弃“行列式”单调布局,要求注重轴线关系与空间的适度围合,合理地布局组团空间和集中绿地,营造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高度住宅设置单元宽度限制:18-36米高住宅单一方向宽度不超4个单元,36-60米高住宅宜为2-3个单元,60米以上住宅不超2个单元,同时确保建筑日照满足国家规范,提升居住舒适度。

  外部交通方面,住区主要出口需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内步行可达,条件允许时3公里内打造骑行系统,同时设置网约车、外卖车等社会服务车辆临时停车区,减少交通流线冲突。内部交通推行“人车分流”,主入口设无障碍通道,至少规划1条完整人行归家路线,主要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5米。

  停车设施配置上,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不低于1.1辆/户,地面车位仅供访客且占比不超总车位10%,室内车位尺寸不小于2.5m×5.5m;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20%直接建设充电桩;非机动车停车区优先设在小区出入口附近或小区环道外侧,地面车位占比达50%,同步配置充电设施与车棚,破解居民“充电难、停车乱”问题。

  《导则》提出构建“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三级生活圈,精准匹配不一样的需求:十五分钟生活圈配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托管服务设施、共享学堂、共享图书室等;十分钟生活圈配建小学和不小于350㎡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五分钟生活圈设幼儿园、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小超市或便利店,以及800㎡以上小型多功能运动活动场地等。

  同时,住区内设置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配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服务用房,格口数量为社区日均投递量的1-1.3倍,新建住区应建设不小于15㎡的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导则》提出专项设计:老年人活动场地需满足无障碍要求,配备低强度、全身性健身器材,以及急救设施与智能照明;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分龄化设计,选用零甲醛、防滑防碰撞材料,且远离住户卧室和起居室。此外,住区可配备宠物活动场地,设置宠物运动场、宠物饮水器、宠物卫生设施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间距不超过70米,全方位覆盖生活需求。

  绿色建设上,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融入水弹性城市理念,利用建筑、道路、绿地吸纳雨水防内涝,室外停车场优先采用生态林荫式设计,开放水体、下凹式绿地等区域需设置安全保护措施和警示标识。住宅需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要求,鼓励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结合当地条件实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利用。

  智慧住区建设方面,楼栋人行区域安装高空抛物监测设施,电梯具备智能呼梯功能,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识别消防通道堵塞、电瓶车进楼等不正常的情况;全装修交付住宅宜配置智能家居系统,实现灯光、家电、安防等一体化控制;新建住宅需预留城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数据接口,上传建筑能耗与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协同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导则》还结合甘肃地域特色,将全省划分为河西走廊、兰白都市圈、陇中陇东、陇南山地、甘南高原五大风貌区,提出差异化建筑指引。如兰白都市圈鼓励发展立体生态住宅,陇南山地突出“依山傍水”带状布局,甘南高原探索低密度特色住宅,让“好房子”既符合品质标准,又彰显地方文化底蕴。

  此次《导则》的出台,标志着甘肃住宅建设郑重进入“品质提升”新阶段。各地将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实践,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完善,未来甘肃群众不仅能“住有所居”,更能享受到“住有宜居”的美好生活。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